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

貞觀之治

貞觀之治,是指中國唐朝初期、唐太宗在位時出現的盛世。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,知人善用;廣開言路,尊重生命,自我剋制,虛心納諫,重用魏徵等諍臣;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,厲行節約,休養生息,文教復興,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,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;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,並尊重邊族風俗,穩固邊疆。當時年號為「貞觀」(627年-649年) ,故史稱「貞觀之治」。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,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。

概說

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,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。唐太宗即位後,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,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,來警誡自己及下屬。他像荀子一樣,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,認識到「水則載舟,亦則覆舟」,因此留心吏治,選賢任能,從諫如流。他唯才是舉,不計出身,不問恩怨。在文臣武將之中,魏徵當過道士,原係太子李建成舊臣,曾議請謀殺太宗;尉遲恭做過鐵匠,又是降將,但都受到重用。太宗鼓勵臣下直諫,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,直陳其過,太宗多克己接納,或擇善而從。魏徵死後,太宗傷心地說:「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魏徵逝,朕亡一鏡矣。」

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,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,「去奢省費,輕徭薄賦」,使人民衣食有餘,安居樂業。在文化方面,則大力獎勵學術,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;在長安設國子監,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。此外,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,經略四方,降東突厥、定薛延陀、征高句麗、親吐蕃、和回紇,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。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「天可汗」,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。

總之,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(公元627-649年),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,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、經濟發展、社會安定、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,史稱「貞觀之治」。

貞觀之治的治績及影響

貞觀之治的治績(合而概說)

唐太宗在位23年,勵精圖治,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,尊重黎民百姓,安定民生,對外則擊敗北方強權東突厥,擴大了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。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:

1.亡隋為戒

隋末民變,使太宗認識「民依於國,國依於民」的道理。隋末之苛政,使二十九歲登基、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,叮嚀自我剋制慾望,囑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,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,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。

2.君主賢明

太宗即位後,勵精圖治,在政治上,既往不咎,知人善任,從諫如流,整飭吏治;經濟上,薄賦尚儉,為政謹慎;亦致力復興文教,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。

3.賢臣輔國

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,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,群臣多為賢能之輩,勇於上諫。賢臣中尤以房玄齡、杜如晦最著,時人稱「房謀杜斷」,其他如李靖、魏徵、尉遲恭等,人才輩出,均名重一時。

4.吏治清明

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,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,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,考察風評;又親自選派都督、刺史等地方官,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,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。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,以便隨時延見,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,百官遂自勵廉能,直接提高政府效率。

5.平定四夷

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,曾多次對外用兵,先後平定突厥、薜延陀、回紇、高昌、焉耆、龜茲、吐蕃等,由是唐朝聲威遠播,四方賓服,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「天可汗」。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。

太宗即位時年僅29歲,唐帝國在太宗統治下,文治武功均前所未有的發展,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。

貞觀之治的治績(分政治、經濟、文教、軍事四項)

政治方面

1.用人唯才(選用人才任賢方面)

太宗知人善任,用人唯賢,不問出身,初期延攬房玄齡、杜如晦,後期任用長孫無忌、楊師道、褚遂良等,皆為忠直廉潔之士;其他如李勣、李靖等,亦為一代名將。此外,太宗亦不計前嫌,重用建成舊部魏徵、王珪,降將尉遲恭、秦瓊等,人材濟濟。


2.從諫如流(納諫方面)

太宗以煬帝拒諫亡國為戒,即位後盡力求言,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,又鼓勵臣下直諫。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,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納,又如王珪、馬周、孫伏伽、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。

3.整飭吏治(吏治方面)

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,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,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,考察吏治;又親自選派都督、刺史等地方官,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,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。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,以便隨時延見,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,一時政治清明。

4.確立制度(制度方面)

太宗在政制上雖無革命性的創造,但他使隋制更趨於完善。如中央方面確立了三省六部制,特設政事堂,以利合議問政,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;地方上沿襲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,分全國為十個監區(道)。此外,行府兵制,寓兵於農;均田制、租庸調制、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。

經濟方面

6.薄賦尚儉

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,注意輕徭薄賦,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;同時,太宗崇尚節儉,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,並下令免去四方珍貢,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。

7.救災恤貧

隋末天下動亂,田園荒蕪,百姓流離;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,授田給予耕作,以安定民生。唐初關中連年災荒,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,又准百姓就食他州;且拿出御府金帛,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,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。

文教方面

8.設館興學

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,有十八學士,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,徵集圖書二十餘萬卷;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,擴充京師國子監,延聘名儒出任學官,生員多至萬人,並接受高麗、吐蕃、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,由是時文教生員背景多元,復興卓然有成。

9.撰經修史

命孔穎達等人修定《五經正義》,統一南北經學;又置國史館,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,開官修歷史的風氣。

軍事方面

10.平定四方

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,曾多次對外用兵,先後平定突厥、薜延陀、回紇、高昌、焉耆、龜茲、吐蕃等,由是唐朝聲威遠播,加上太宗能維護邊族風俗,並建立都護府制度,終貞觀之世,四方服悅,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「天可汗」。

貞觀之治的影響

文治方面

1.奠定國基(對當世影響)

貞觀年間,太宗的各項善政,使官吏廉能,社會安定,人民豐衣足食,生活富庶,經濟發展迅速,造成盛世局面,奠定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基業。

2.確立制度(對後世影響)

貞觀年間,經太宗的苦心經營,確立了多種政制,如三省六部制、府兵制、均田制、租庸調制、科舉制、常平倉制等,堪稱完備,自宋至清各朝,皆在其基礎上斟酌損益。

3.政風沿襲(對後世影響)

太宗施政有方,選賢問廉能,克己納諫,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。歷代有為的治國者,皆追慕「貞觀政風」而力圖仿效。

4.階級泯滅(對當世影響)

太宗用人唯才,不問出身,且重修《氏族志》,以功臣代世冑,科舉代門第,打破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,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,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,清除舊社會的觀念,加強了社會的團結和融和。

5.文化廣播(對當世影響)

太宗戮力復興文教,獎勵學術,大興國學,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,外國君長如高麗、日本、高昌、吐蕃等皆遣弟子來華留學,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。東亞各國尤以日本、高麗為甚,深受唐文化影響。

6.民族融和(對當世/後世影響)

唐太宗武功顯赫,少有鄙視邊族,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,唐代名將和大臣,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,原屬鮮卑族的元氏、宇文氏、長孫氏等,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。

武功方面

7.聲威遠播(對當世/後世影響)

唐太宗武功鼎盛,將唐發展為世界上最強、文化最盛的國家,四方臣服,外族共尊太宗為「天可汗」,並築「參天可汗道」,以便向唐室進貢。下迄元明之際,西北諸國仍尊稱中原皇帝為「天可汗」,而至今外國史家亦雅稱中國人為「唐人」。

8.版圖擴大(對當世影響)

唐代版圖遼闊,遠超漢朝,方其全盛之時,領土東臨於海,西達蔥嶺西北的鹹海,北抵貝加爾湖,南及南海。

9.中外文流(對當世影響)

唐初平定突厥,天山南北路得以通行無阻,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,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。

沒有留言: